臺積電已經在“國產化”了?
作者:admin 發布時間:2022-08-09點擊:
芯片等規則被修改后,臺積電就不能自由出貨了,隨之也就失去了第二大客戶華為,相當于每年失去超300億元的營收,大量先進制程的芯片訂單。于是,臺積電積極申請許可,甚至還改變主意,宣布在美建設5nm芯片生產線,目的都是想拿到自由出貨許可。如今已是2022年,臺積電美國工廠建設基本過半,明年就能夠試產5nm芯片,結果在許可方面,仍沒有結果,而高通、三星以及英特爾等廠商早就向華為出貨了。
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積電也有所不滿意,不僅公開表示在美建廠成本高,120億美元的資金根本不夠用,還呼吁美盡快將補貼給臺積電。不僅如此,臺積電明確表態建設更多3nm等芯片工廠,并計劃開建2nm芯片工廠,但就是不會將這么工廠放在美。最主要的是,臺積電在建廠方面開始使用到更多國產設備,甚至是在5nm等先進芯片生產線后,臺積電也大量使用了國產設備。
例如,臺積電已經將國產蝕刻機用在5nm芯片生產線中。另外,臺積電還采用了中巨芯、多氟多以及炬光科技等國內企業的產品和技術。數據顯示,臺積電在芯片生產制造過程所有采用國產技術已經涉及原材料、生產設備以及芯片制造技術等,并且使用的比例和數量都在快速增長。面對這樣的情況,就有外媒表示臺積電已經在“國產化”,更多采用國產元器件和技術打造芯片生產線,從而保證部分芯片產品可以自由出貨。當然,臺積電這么做也有原因的。
首先,臺積電一直都積極爭取自由出貨許可,結果至今都沒有拿到,這對于臺積電而言不是一件好事情,所以其才加速實現國產化。原因是美已經正式要求更多芯片在本土生產制造,而臺積電在美的芯片產能有限,這意味著未來臺積電必然會失去部分美芯訂單。為了保證營收和利潤,臺積電自然需要打造非美技術的芯片生產線,從而實現自由出貨,即便是失去部分美芯訂單,也不會給臺積電帶來多大影響。
其次,因為臺積電不能自由出貨,很多廠商都開始加速自研自產芯片,或者發展自主芯片制造技術,這必然會降低對臺積電的依賴。例如,俄計劃投資3萬億盧布到芯片制造中,歐盟計劃投資超430億歐元到芯片制造中,還要實現20%的芯片在歐生產制造。而國內廠商更是加速芯片自研自產,每新增20家芯片企業中,就有19家是國內企業,關鍵是,國內芯片進口量明顯下滑,今年前四個月就下滑了240億片。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隨著國內集成電路產能的不斷提升,我國每月所生產的集成電路產品,已經突破了300億顆,幾乎每天都有10億顆左右的芯片被生產出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積電不得不及時做出調整,因為其營收主要來自晶圓代工,據了解,從臺積電的營收情況來看,10納米以下業務的貢獻占據了總營收的41.51%,仍然有接近60%的營收來自于10納米以上工藝。越多的廠商不依賴臺積電代工,臺積電的損失就會越大,其自然要想辦法實現自由出貨。最后,國產芯片制造技術和設備不斷進步,這是臺積電國產化的另外一個原因。消息稱,國產28nm芯片在去年已經實現,國產14nm芯片今年實現,再加上,國產先進光刻機也會很快到了,這也給臺積電提供的技術支持和設備支持。
更何況,因為不能自由出貨,很多芯片企業都在加速打造非美技術的芯片生產線,不出三五年就會有不含美技術的芯片生產線出現。在這樣的情況下,臺積電自然需要跟上,否則,其不僅會失去更多訂單,也會影響利潤率,畢竟,國產設備物美價廉,ASML總裁都承認這一點。也正是因為如此,外媒才說臺積電已經在“國產化”。
在經歷過芯片技術被“卡脖子”的局面之后,國內已經開始就半導體技術領域進行布局。雖然,短期內先進制程工藝由于EUV光刻機等問題無法解決,但是,在成熟工藝下的芯片產品中,國內市場已經開始朝著自給自足的目標進行發展,相信用不了多久,在臺積電、三星的陸續施壓之下,國產芯片產品的進出口狀況就能得到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