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通脹削減法案》(IRA)及陸續頒布的細則將通過稅務優惠等政策鼓勵及支持新能源鋰電池供應鏈的本土化發展,單車最高補貼達7500美元(約合人民幣5.47萬元),但對動力電池中的關鍵礦物、組件等來源有著嚴格的標準。
有業內人士認為,對于中國電池企業而言,赴美建廠可以滿足上述電池材料的本土化要求,同時也能夠獲得美國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稅收優惠和資金支持。但中美關系未來如何演變,成為中國鋰電池巨頭在美建廠的不確定因素之一。
國軒高科也在這次的公告中進行了風險提示,表示項目的實施進展市場前景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此外,項目可能會因建設資金籌措等外部因素及公司經營情況等內部因素綜合影響導致項目建設進展不及預期,而在同行業競爭者迅速涌入北美市場、爭奪客戶資源的情況下,還可能面臨在北美市場表現不如預期的風險。
還有研報指出,中國動力電池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處于全球領先地位,而美國本地供應鏈相對薄弱,中國企業在海外市場具備價格、規模及生產效率等競爭優勢,預計中國動力電池供應鏈在美國布局從2025年開始逐步起量。
總之,未來或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電池廠商希望抓住美國市場這塊“大蛋糕”,到當地進行投資。不過,發揮自身實力的同時,也要對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充分評估。